核心肌群的综合手法及功能锻炼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经验总结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蓝字“世界脊柱健康联盟”快速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关注公众微信号worldspine
【更多资讯】打开世脊联公众平台,点右上角查看历史记录
作者:朱立信(世脊联新加坡总会会长)
摘要
颈肩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困扰现代人生活的主要问题之一。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全世界范围内颈肩腰腿痛已经成为发病率最高的职业性疾病,大约有75%~85%的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会经受颈肩腰腿痛的折磨。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和工作强度的增加,颈肩腰腿痛发病人群呈现年轻化扩大化的趋势。
“筋骨并重、脊腹同治、动静结合”是笔者总结过去这20年来治疗脊柱筋骨问题的核心。
笔者总结过去多年来从事脊柱、骨盆、腹部针灸、推拿、整复的临床经验,在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治疗上,除了局部脊柱筋骨外,调理核心肌群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现将本临床心得总结成报告,希望能将此理念推广。
【关键词】颈肩腰腿痛;筋骨并重;筋骨同治;动静结合;脊柱筋骨;核心肌群
Abstract
Upper and lower back pain (ULBC) is one of the common disease which affecting life of many people.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search, about 75%-85%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have suffered from upper and lower back pain in different stage of their life. With the increasing work load and mental stress, the age group of ULBC has reduced and the population has increased.
请点击标题下方蓝字“世界脊柱健康联盟”快速关注
After 20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is field, we have concluded the core treatment methods for spinal and tendons related problems, which are “focus on tendons and bones, treat spinal and abdominal together, and combine with mobilize and static methods”
We have concluded our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ment of spinal, pelvic related, abdominal acupuncture, Tuina, and bone setting. In the field of treating ULBC, besides treating the related spinal and tendons, managing core musculature is also important treatment modalities for ULBC. We have summarized our clinical experience into this report and hope to promote it to more people.
Keywords: Upper and lower back pain (ULBC); focus on tendons and bones; treat spinal and abdominal together; combine with mobilize and static methods; core musculature
颈肩腰腿痛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组以颈肩上肢腰背部疼痛或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徵。一般可归类为:“头痛”、“头晕”、“落枕”、“肩痛”、“背痛”、“腰酸(痠)”、“颈肩痛”、“腰腿痛”及下腰部(包括腰骶、骶髂、臀部等处)的疼痛, 有时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 且多表现为慢性过程,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1]等等。
笔者过去多年来在治疗脊柱筋骨相关疾病的临床经验,通过调理、强壮核心肌群及其相关组织,能够达到缓解、治疗本病的良好效果,现报导如下。
1.核心肌群及相关组织定义的讨论
1. 1 以人体的重心为角度,阐述了核心肌群的范围:Ian Hasegawa以腹部、臀部、 腰骶部、 胸部和背部上的肌肉称为核心肌肉 [2];Travis Brown 则以位于腹部和脊柱附近的大肌肉为核心肌肉,其中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 腹横肌和竖脊肌等是最主要的核心肌肉 [3];Paul J. Goodman 以联合体上的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腹横肌、胸腰筋膜、腰方肌、髂腰肌、臀大肌、 臀中肌和竖脊肌等 29 块肌肉称为核心肌肉 [4]。
1. 2 以脊柱为角度,阐述了核心肌群的范围:Marjorie A King,John D Wilson, Jeffrey M Willardson, Kim M Samson [5-8] 等学者将核心肌群确定在腰椎-骨盆-髋关节部位,认为核心部位的顶部为膈肌,底部为骨盆底肌和髋关节肌。Kathleen R Lust [9] 学者认为核心肌群包括胸廓和整个脊柱,将整个躯干视为人体的核心区域。
1.3 以人体的腰椎、 骨盆和髋关节联合的周围与重心位置的关系为角度:阐述了核心肌群的范围,王卫星等学者将核心肌群界定在人体膈肌以下至盆底肌之间的区域,将膈肌 - 盆底肌区域之间的肌群称为核心肌群,位于大腿上股直肌也被列为核心肌群。这些肌群分别从人体的矢状面、 额状面、水平面三个层面包裹腰椎、 髋关节和骨盆 [10]。李文霞等学者认为核心部位是由腰部和腹部肌肉组成的,包括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和竖脊肌等 [11]。
1.4 以整体肌群与局部肌群的关系为角度:阐述了核心肌群的范围,J.H Pilates 认为,核心是指人体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它所包含的肌群有腹肌群、 背肌群、 横隔肌、骨盆底肌、交错骨盆及下肢的肌肉群。其认为核心是腰、骨盆、 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 [12]。
综上所述,核心是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
2.颈肩腰腿痛成为现代流行病的探讨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达,治疗手段的丰富,理因更能有效的解决包括本病在内的许多人类健康疾病问题,但事实恰好相反。许多疾病如颈肩腰腿痛反而成为现代人的流行病。颈肩腰腿痛在从前并没有令太多人重视或认为并非什么大病,但现在却成为一个重点科目。这也带动了相关的医疗、护理及保健行业,虽然更多的人员、研究、治疗手段的参与,但似乎并没有任何减少的迹象,反而爆发成为一大流行病。
2.1颈肩腰腿痛的病因探讨:有人提出,在人的一生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会有过腰酸背痛的经验,有些经验是较长久、有些较短暂,有些很难摆脱,长期被困扰。造成本病流行的原因有许多论述,其中最主要的包括:(1)现代白领阶级长时间坐着工作,而且一个姿势面对电子计算机(电脑)工作。(2)近属年来,智能手机的流行,导致人手一机,长期成为低头族,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3)其它如睡姿(使用不适合的枕头)、坐姿、站姿、现代生活压力等等因素。(4)其它外伤、劳损,本来就属于本病的传统病因,故不能算是造成本病成为流行病的主因。
2.2 对本病的个人体会:在笔者的一生中,除了少年时期身体较衰弱外,成年后没有太深刻的印象曾被腰酸背痛所困扰。笔者自少年时期便开始锻炼武术、气功、内功,这也许是没有肩颈腰背痛的原因。笔者近几年来在整理这数十年来的各种训练内容,发现很多训练其实就是针对核心肌群,如笔者曾下过大苦功在易筋经方面的训练。易筋经的精髓就是锻炼核心肌群,通过核心肌群的强壮而使四肢百骸气血的充旺,达到强筋健骨的功效。
2.3 提出核心肌群薄弱为本病主因的说法:笔者从事中医、针灸、推拿、正骨、整脊二十年,尤其近年来对于腹针疗法、腹诊推拿、脊柱推拿、整脊疗法尤其重视。在临床上发现长期被颈肩腰腿痛困扰的患者,其核心肌群都比较薄弱,这也可能是现代都市人已逐渐放弃以体力劳作的工作为主的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
2.4 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总结:总结了这些年在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经验,笔者得出这句话:“筋骨并重、脊腹同治、动静结合”。
3.综合手法治疗核心肌群及其组织
综合上诉讨论,我们可以确认核心肌群及相关组织包括腹部、脊柱、骨盆、 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及其附近的大肌肉为核心肌肉,它所包含的肌群有腹肌群、背肌群、 横隔肌、骨盆底肌、交错骨盆及下肢的肌肉群。核心肌群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均会导致核心稳定性的下降,机体为了维持一定程度的核心稳定性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代偿现象。
笔者其近年来对于腹针疗法、腹诊推拿、脊柱推拿、整脊疗法累计了一定的经验及心得,并充实了许多临床治疗手法内容。通过手法调理、强壮核心肌群及其相关组织,能够达到缓解、治疗本病的良好效果。但本篇幅有限,故不讨论手法技术操作内容。对于手法技术内容,将另撰文讨论。现仅将手法核心内容简述如下:
3.1筋骨并重
“筋出槽、骨错缝”是手法治脊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
所谓筋出槽是指人体的筋经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骨错缝是指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件组织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筋归槽、骨合缝”就是手法治疗的目的,使到损伤错位的筋骨异常位置恢复正常,从而缓解病患的肌肉痉挛、挛缩、疼痛,骨节的错位、移位、错缝等问题。
3.2 脊腹同治
“脊腹同治”是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使用腹部诊疗学(腹部诊断、腹针疗法、腹诊推拿等)及脊柱诊疗学(脊柱诊断、脊柱针灸、脊柱推拿、脊柱整复等)所总结出来的一个综合治疗方法。腹部诊疗学是传统中医学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包含了中医伤寒金匮的腹证理论、薄智云教授的腹针疗法及民间的腹诊推拿流派,如河南洛阳鲁氏腹诊推拿为主。
腹针疗法及腹诊推拿在临床上皆能治疗脊柱相关疾病、颈肩腰腿痛等问题,但其理论皆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无法很好的以现代解剖学理论来诠释其内容。以薄氏腹针疗法为例,根据腹部全息的分布特点,提出了神阙经络系统的理论,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不仅存在着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系统,而且还存在着一个尚不被人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根据这一系统对脏腑及全身调节的规律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方面不仅有广泛的适应症,而且有很好的临床效果[13]。
笔者在临床上使用腹部诊疗法(包括腹针疗法及腹诊推拿),在治疗脊柱相关问题及颈肩腰腿痛也获得良好疗效。经过这几年的临床体验及深入思考,提出了“腹部诊疗学与人体核心肌群及其相关结构的关系”假说。
通过“脊腹同治”的理念,希望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3.3 动静结合
中医骨伤科及手法医学临床上根据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贯彻筋骨并重、筋骨同治、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 。
其中动静结合是其中一项重要核心内容,其中包括手法的动静结合、治疗的动静结合、练功的动静结合等三大领域。由于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在此我们只论其中之手法的动静结合。
手法的动静结合:一般推拿整复手法都以动态手法为主,对于动态手法,一般都容易理解,我们这里暂且不论。在此我们且论笔者临床上所常使用的静态手法,所谓静态手法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中皆有阴阳也。
在笔者许多手法治疗当中,如按压法、推按法、提拿法等很多时候在完成手法目标后保持一个静态动作维持多秒至数分钟。此类静态手法为笔者手法之特征之一。由于内容较广,将另撰文述之。
4.核心肌群的功能锻炼
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训练是一种新兴的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国外很早就开始用于医学康复领域。
但核心肌群的训练很早就隐藏在中华武术、气功、内功的训练内容中,但由于缺乏理论的研究,故其训练核心内容并不得到普遍流传,或只流传其中的一些内容或皮毛。
笔者自1982年开始跟随民老中医武术家门下学艺,习得许多传统内功心法,尤其以“大易筋”、“小易筋”对于增强人体核心肌群力量尤为有效。经过数十年的浸练,研究及发展,更充实了原有的传统内容,增补了上百种练功方法,甚至能随心所欲、没有任何定势的进行各种身体操练。对增强核心肌群、强健四肢百骸的筋骨气血都有非常高的功效。由于内容深广,无法用三言两语来诠释,将另撰文述之。
总结
笔者总结过去三十多年的练功经验及二十年的临床感悟,初步肯定人体核心肌群是主导人体脊柱健康的重要组织结构。在临床上如果能够针对核心肌群进行治疗、松懈、调整、强化,在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如本篇所讨论的颈肩腰腿痛等问题,可能可以提高许多临床疗效。
笔者多年来使用脊柱诊疗结合腹部诊疗在临床上使用,得到可喜的进展。在总结多年来的体验,现提出“脊腹同治”的理念,并用于临床,反应良好。
但由于水平有限,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现将笔者之肤浅的经验编撰成文,希望能将此理念推广开来,更希望能起作抛砖引玉之作用,让更多专家学者共同讨论,以增补其内容。
参考文献
[1] 黎素琼,梁云花,谌朝霞.中药熏蒸综合治疗腰腿痛的护理 [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 (4):252-253.
[2] Ian Hasegawa · The use of unstable training for enhancing sport performance [J]· NA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2005, 4(4):15-17
[3] Travis Brown .Core flexibility static and dynamic strengths for the core [J] · NA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2005, 4(4):8-10
[4] Paul J. Goodman · Connecting the Core [J] · NA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2004, 3(6):10-14
[5] Marjorie A King · MS, ATC, Pt University of Virgin in Core ability: creating a foundation for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J] · Athletic Therapy Today, 2000, (3): 6-13.
[6] John D Wilson, Christopher P Dougherty, Mary Lloyd Ireland, establish core sta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and injury [J] · Jam Acad OrthoSurg, 2005 , (13): 316-325.
[7] Jeffrey M Willardson ·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Applications to sports conditioning program [J] · J Strength Condit Res, 2007, (5): 979-985
[8] Kim M Samson, Michelle A Sandrey A · Core stabilization training program for tennis athletes [J] · Athl Therapy Today, 2007, (5): 41-46
[9] Kathleen R Lust · The Effect on Six Week Open Kinetia Chain/ Core Stability Strengthening Program in Baseball [M] ·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t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 In Athletic Training 2007.
[10] 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1119-1121
[11] 李文霞,吕洪·投掷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128-129
[12] P W Hodges·Feed- forward contraction of tranverse abdominia is not influenced by the direction of arm movement [J]·Exp Brain Ris, 1997, (114): 362-370
[13] 薄智云·谈谈腹针疗法 [J]·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2001(8):474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MzNTc4NA==&mid=205189165&idx=2&sn=d975a18f210ded2fb4c6d40973d81f80&chksm=2f6982ea181e0bfcec1af725e9fa60200af6888b9f85dd10dfaf7b3b692e035480251051488a&mpshare=1&scene=1&srcid=0224IbkS1c1KcHhfno97oNBi&sharer_sharetime=1582479697300&sharer_shareid=e510821fe6ab9fab02ddbfae9c034e90&key=60cead1e6ca110be09cd90254b50e38d9a8235a71a6036f60bcd95b8dc7a3cf6d0b0323dede9e397faa923a71cb1b523d33ae0b826d870ea3f9c70b4459b97371bca16130e40a2b99bf4c067bca7eac7&ascene=1&uin=MTI5MTI1MjgyMQ%3D%3D&devicetype=Windows-QQBrowser&version=6103000b&lang=zh_CN&exportkey=Ag5mKEX9st5VLnmztRLcq9c%3D&pass_ticket=6RCYBzsVwAW%2BtkAuqPkz%2BoDuS%2FIEv2gveUGZH7kEj9BnkTvm7UTt6fx6pHuVo%2Fw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